農貿市場“變形記”
——恒達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工程紀實
一座城市最生動、最真實的煙火氣,體現于農貿市場,在這里,尋常生活的模樣變得觸手可及。
恒達農貿市場就是這樣一處地方,自2013年10月投入使用以來,商來客往,熙熙攘攘??呻S著我區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,市場的環境卻飽受爭議,“擁堵臟亂”一度成為市民對這里的直觀感受。
2016年7月,恒達農貿市場正式開啟升級改造之路,一年時間過去了,老市場逐漸脫胎換骨、展露新顏——
破解“臟亂差”

老舊菜市場迎來“高標準”規劃
經營分類分區,地面干凈整潔,攤位結構布局合理……如今,走進改造后的恒達農貿市場,全新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,經營攤販和前來買菜的市民紛紛豎起大拇指“點贊”。
回想起以前,恒達農貿市場卻讓附近居民又愛又嫌,愛它的方便,嫌它的臟亂。馮女士告訴記者,因為離得近,她每天都會來買菜,“但購物體驗并不是很好,這里很擁擠,攤販的菜啊、肉啊都擺出了攤位,地上時不時就會有爛菜葉子、污水,讓人很不舒服。”基礎設施差、環境維護難等問題讓市民、市場方和管理部門都覺得很頭痛。
如何破解老舊市場的“臟亂差”難題?借助全區文明城市提升工程如火如荼開展的契機,我區將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列到為民服務實事中,2016年7月,恒達農貿市場迎來了第一次升級改造。
為了使改造升級能夠“一步到位”,從改造之初,我區便請來了專業設計公司,按照國家商務部、財政部《標準化菜市場設置與管理規范》和《開發區文明示范農貿市場評價管理體系》的要求設計改造方案。在征求市場方和管理部門意見之外,還在內部征求了業戶意見。
特別成立的評審小組,對方案、效果、設計、施工圖等進行全面評審,幾番修改完善后才最終定稿,以求最大限度地滿足管理部門、市場方、業戶、市民對農貿市場的期望,從根本上解決老舊市場的臟亂差難題,提升我區農貿市場的整體形象和文明氛圍。
環境“現代化”

“新市場”讓購物更便利
從難處下手,一期升級改造,恒達農貿市場就選擇了“啃硬骨頭”——水產鮮肉區。
改造前,恒達農貿市場的水產鮮肉區符合所有人對普通“菜市場”的想象——空間有限、通道狹窄,伴隨而來的是流通不暢的空氣、難以維護的衛生問題。雖然之前有過幾次小的改造,但效果并不明顯。
既然要改,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經過多地考察、反復論證,恒達農貿市場決定將市場重新布局,將面積稍大的2號大棚與原有的水產鮮肉區進行置換。升級改造后的水產鮮肉區,通道加寬至3米以上,攤位經營面積較之前擴大了近1.5倍,達到平均6平方米以上,門市面積也由過去的10平方米擴至20平方米,從根本上解決了擁堵問題。
改造方案從紙面落到實地,難免會出現一些“插曲”。恒達農貿市場對改造中出現的問題主動承擔,積極提出改造要求,并余外為此負擔了近40萬元的改造費用。

新建成的水產鮮肉區終于滿足了所有人對它的設想——規范整齊、舒適貼心。無動力風機和保溫層等改造處理讓這里溫度適宜、空氣清新,甚至水產區和鮮肉區的照明燈光都有所區別,一處冷光能讓水產看上去更鮮活,一處暖光讓肉類看上去誘人。
針對水產鮮肉區產生“廢料”多、油污多的特點,市場聘請了專業的保潔公司每天進行清掃。市場物業方同步進行督促管理,即節省了精力,又保證了效果。
耳目一新的購物體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顧客,給周邊交通帶來的壓力隨之即來。為解決市民購物停車難,恒達農貿市場租用了西側1.2萬平方米的地塊建成了西停車場,增加停車位396個,大大緩解了交通壓力,方便市民停車購物。
今年,恒達農貿市場趁熱打鐵,又開展了二期升級改造。此次改造范圍主要包括1號廠房(果蔬區、熟食鹵品區、豆制品醬菜區、干果區等)、市場內周邊門市房及道路、南停車場、公共衛生間等,整個工程預計于11月上旬完工。
此次改造針對市場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有的放矢,修補了許多運營漏洞。在調料批發區,過去進貨商的三輪車、摩托車等隨地亂停,不僅無法有效利用空間,還時常堵塞了通道。二期改造升級中,特別將總寬度10米多的通道兩側,劃分出50多個三輪車位,供25個商鋪使用,從而徹底消除以往雜亂無章的景象。
管理“長效化”
“菜籃子”拎得更舒心
硬件環境得到提升后,老舊農貿市場的管理變得更加重要。通過一系列“建章立制”,恒達市場逐步建立形成了分區管理長效機制。
然而,對于一個擁有兩、三千名經營業戶的大型農貿市場,嚴格落實制度,似乎成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難題。從馬路市場、露天市場進駐的業戶也并不理解規章制度存在的必要性:“菜市場還能多干凈?”
面對大家的疑惑,市場方在挨家挨戶做工作的同時,通過評選文明業戶、扣除一定保證金、勸退離場等方式做到獎罰分明,督促業戶盡快適應新要求。水產區有三家業戶,未經同意自己安裝了空調。壓縮機產生的熱量對水產區環境造成了影響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現這一問題后,要求其拆除,業戶卻當做“耳旁風”。直到市場方要求解除合同,勸其離場,他們才意識到這次是“動了真格”,立即主動拆除了空調。
“大家目標都是一樣的,就是將這個市場經營好。”恒達農貿市場部長劉宗妍告訴記者,改造升級為業戶養成良好經營習慣提供了必備的硬件支撐,而共同的經營目標則形成了大家內在的動力。“以往難以解決的‘外擺’問題,現在也在硬件、軟件雙重提升下得到了解決,大家都自覺退路進廳,有的業戶還自覺清掃攤位周邊的環境,一切都在向更加有序和諧的方向發展。”
為了保證農貿市場改造升級的效果,讓其真正成為城市文明形象的明亮窗口。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還為“菜市場”派去了“駐場員”,1名工作人員長期在現場負責,對照設計施工圖紙,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協調解決,從而保證施工質量,做政府與市場方的溝通橋梁。
“農貿市場關系著千家萬戶的菜籃子安全,更關系著城市的形象與品位。”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,恒達農貿市場的“蛻變”,體貼著民意,凝聚著民心。如今,在硬件不斷提檔升級的同時,市場的日常管理水平也不斷提升。硬件軟件“兩手”都硬,讓居民們的菜籃子拎得放心。